
智慧城市是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隨著中國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城鎮人口的增多,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推動之下,政府開始通過智能化管理打造智慧城市來提高城市的運轉效率,以提升政府行政形象,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智慧城市建設產業簡介:涵蓋范圍廣,發展需求大
——智慧城市囊括城市生活各個方面。智慧城市是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以整合、系統的方式管理城市運行體系,讓城市中各個功能彼此協調運作,為城市中的企業提供優質的發展空間,為市民提供更高的生活品質,讓城市成為適合人全面發展的城市。
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智慧城市建設的上游主要是所需的硬件和軟件設計與制造。其中硬件制造部分包括廣泛用于安防、交通等領域的視頻采集硬件設施;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核心——芯片制造,主要代表廠商有華為海思、清華紫光、中興微電子等。在軟件設計方面,東華軟件、曠視科技、和利時、中控集團等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
產業鏈中游主要是智慧城市的建設運營,包括對整個智慧城市進行頂層設計的政府和各個設計院,進行系統集成的科大訊飛、金蝶、日海智能等企業,提供運營服務的三大運營商以及大唐電信、烽火通信等企業,以及提供行業解決方案的華為、中興、浪潮、航天信息等廠商。
智慧城市產業鏈的下游主要是講智能化的信息技術應用到城市運行發展的各個場景中去,涵蓋了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物流、智慧安防、智慧教育、智慧企業等數十個場景。
——城鎮人口增多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根本原因。從表面上來看,目前城市建設中在交通、安全防范、醫療保健等多方面存在的問題促使政府在城市運行中提高效率,通過智慧城市的建設來解決問題,提升居民生活質量,提高企業生存能力,改善政府形象。但是從根本原因來看,我國不斷增加的城鎮人口和城市化率才是中國加強智慧城市建設的原因。
2008-2017年,中國城鎮人口數量由6.24億增長至8.13億,城鎮化率由46.99%增長至58.52%,提高11.53個百分點。預測2018年我國城鎮人口將會達到約8.35億人,城鎮化率進一步提升至59.63%。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城鎮化率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城市,對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對本來就比較脆弱的基礎設施造成了巨大挑戰,教育、醫療、城市供排水、污水處理、燃氣供應、交通、環保等領域的壓力尤為巨大,城市管理的難度加大,必須提高城市的建設發展水平,進行智慧城市建設才能更好地滿足發展需求。建設智慧城市,對加快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我國“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實現,提高社會發展水平與質量。
政策規劃:多層面政策出臺,助力智慧城市加速建設
——國家政策指引先行
智慧城市的建設離不開政府的推動,更離不開政策的指引。政策扶持對于智慧城市建設推進的意義重大:中國城市化“政府主導”的因素大于“市場演變”的因素,政策在城市規劃中起到決定性作用。2016年開始,國家與各省市“十三五”規劃的出爐,把智慧城市建設作為未來城市發展的重心,同時政策文件分別從總體架構到具體應用等角度分別對智慧城市建設提出了鼓勵措施,一系列政策的頒布實施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方向與目標。
從國家層面來看,進入“十三五”時期以來,我國智慧城市政策密集發布,主要推進電子政務、智慧交通、大數據與云計算的發展,同時完善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
——省市指導政策不斷落地
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之下,多個省市依據本地經濟和城市建設發展情況,圍繞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確定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點和發展路徑,制定出符合當地發展現狀的智慧城市建設政策與規劃。其中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大直轄市均制定了“十三五”時期智慧城市發展目標,略有不同的是北京市智慧城市目標蘊含在《北京市 “十三五”時期信息化發展規劃》當中。
除了四大直轄市,其他各省份的省會城市或經濟核心城市也在不斷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廣州、深圳、南京等城市憑借突出的經濟優勢,加快信息化應用,以提升電子政務、便民服務,以期成為智慧城市示范城市,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華中華北分布集中
從區域布局來看,目前住建部確定的290個智慧城市集中在中東部地區,其中華東分布最為集中。統計顯示,目前山東省智慧城市試點數量最大,為27家,比同為華東的江蘇省多7家;安徽和浙江兩省分別為15和14家;上海市目前僅有浦東新區被住建部確立為智慧城市試點。在華北地區,河北省擁有13個試點,北京市憑借全國政治與經濟核心的地位擁有11個試點;華中地區,湖南省以16個智慧城市試點領銜,河南與湖北省各有11個試點。西南地區以四川省為主,共擁有包括成都、宜賓、雅安等在內的12個試點城市。
投資狀況:PPP助力智慧城市發展,BOT模式占據主流
國家提出“智慧城市”建設以來,住建部試點城市逐步增多,在政策推動之下,我國各地區、省市加快城市信息化發展,同時PPP模式在近年來受到了國家政策護航,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高潮。2016年《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深入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大力踐行公共服務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智慧城市服務于經濟民生,在大量建設資金的需求下,智慧城市與PPP模式達成了良好的互助狀態。一方面城市建設的資金壓力減小,另一方面社會資本有了更廣闊的參與平臺。
根據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項目庫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1月30日,進入準備、采購、執行和移交階段的智慧城市項目有45個,單個項目金額從幾千萬到數十億不等,但整體項目金額較大。根據匯總,45個項目投資金額共338.1億元,平均單個項目金額達到7.51億元。
從PPP項目的區域分布來看,山東省擁有7個智慧城市PPP項目,位列全國第一位,這與山東省智慧城市試點數量全國第一狀況相符;湖南省作為華中地區智慧城市試點最多的省份,擁有6個PPP項目,排在全國第二位;江蘇省擁有4個PPP項目,位列第三。整體來看,我國智慧城市PPP項目分布與試點城市區域分布類似,依然主要集中在華東地區。
從運行模式來看,BOT模式毫無疑問占據了PPP項目的主導地位。BOT運行方式一方面減輕政府資金壓力,由社會資本進行投資、建設與維護,政府僅需要在一段時間內給予特許經營權,可以避免大量的項目風險;同時社會資本可以從項目中獲得文東你的回報率,且收益不及預期時,通常由政府財政資金進行缺口補貼。BOT模式在目前的智慧城市PPP項目中占據了主要地位,數據表明,45個PPP項目中有33個采用BOT模式,占比73.33%;2個項目采取TOT+BOT模式,占比4.44%;3個項目采用BOO模式,占比6.67%。
發展前景:智慧城市建設升級,萬億級藍??善?/STRONG>
2016年12月,國務《“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明確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行動目標:“到2018年,分級分類建設100個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到2020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取得卓著成效”。
在整個社會經濟結構升級之下,智慧城市的建設也將實現轉型升級,我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乃至“智慧社會建設”,會加強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意識,實現建設發展成果人民共享。加強集約融合,提供業務融合、技術融合、數據融合為一體,實現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服務。利用數據驅動新資源、移動物聯新技術、基建網絡新設施、便民利民新服務、共建共享新模式推動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快速健康發展。
在智慧城市建設轉型升級之下,我國對智慧城市的投資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參照智慧城市建設的部分典型項目投資規模,以及智慧城市PPP項目金額,對比發現省級核心行政區即省會城市(如武漢地區計劃10年內建成智慧城市總投資達800億元)通常投資額度在100-500億元,地級市(銀江股份簽署智慧觀山湖總投資預計30億元,湖南湘潭智慧城市項目28.57億元)通常投資額度在10-30億元,區縣級(承德豐寧滿族自治縣智慧城市投資2.48億元,福建泉州惠安縣智慧城市項目投資4.9億元)投資額度在1-5億元。
因此,我們按省會、地市級、區縣級三級行政單位分保守、中性、樂觀估算智慧城市的投資規模分別為100億元、300億元、500億元,10億元、30億元、50億元,1億元、3億元、5億元,測算得到智慧城市建設的市場空間在中性條件下為29118億元,而在樂觀條件下智慧城市建設投資空間接近5萬億。